M23's Newspaper Cutting
Sunday, April 13, 2008
  鬱躁症病人首要按時服藥社區支援助患者融入社會
am730
M20 | 新聞
2008-03-20



躁症病人首要按時服藥社區支援助患者融入社會


躁症患 者長期對抗情緒病,除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外,社區支援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最基本的「接納」已可助患者容易接受患病的事實,從而令治療更順利。有精神科 醫生指,社會的歧視和誤解,往往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礙,抗拒服藥,結果令病情惡化。文:胡靄玲、圖:鍾式明以藥物控制鬱躁症病情是現時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精神科專科醫生李永堅指,40%至60%鬱躁症病 人的藥物服從性低,例如自行停藥、減藥物份量等,令病情復發。他指,鬱躁病人復發次數愈多,復發的時間會愈頻密,每次病發的時間會增長,對腦部的損害亦會 增加,造成惡性循環。他又指,情緒病人抗拒服藥,除因受不了藥物的副作用外,亦害怕社會的歧視目光,往往「以為唔食藥等於無病」,但結果就是令患者更無法 融入社會,因為患者無法控制情緒,容易與人起衝突,而重複病發亦損害記憶力和處理問題能力,影響工作能力,抑鬱時更拒絕與人交往,集中力亦甚弱。

現年39歲的傑仔,自小已有暴躁的情緒問題,但直至95年突然駕車撞牆自殺,送院檢驗才確診患上鬱躁症。 他指,服藥後情況好轉,但副作用令體重暴升50磅,令他感到害怕,隨後自行停藥,結果病情反覆起來,與同事和上司衝突日增,期間更再次駕車撞燈柱自殺,這 次令他意識到服藥對控制病情的重要。自此傑仔按時服藥,令病情得以控制,工作表現獲得上司賞識和鼓勵,與同事亦相處融洽,他表示,這全靠得到上司和同事接 納。他說:「準時食藥控制情緒,鬱躁症患者與常人無異,工作能力亦唔會比人差」,最重要是接納自己,多主動了解病理和藥物的副作用,便能減少誤解和害怕,避免影響病情。

其實,現時亦有不同的機構為鬱躁症患 者提供不同的社會支援。香港心理衛生會精神復康服務總主任程志剛表示,除醫生外,家人是照顧情緒病患者的重要防線,但家人往往因對病情缺乏認知,面對患者 往往不知所措,所以該會早年引入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教導家人面對患者發病時的處理方法,例如患者自殺時應如何保護自己和患者。

(如欲索取有關鬱躁症的光碟,可電郵至soc.bipolar@gmail.com登記,送完即止。雙相情緒學會網址:www.sabad.org.hk。)

部分社區支援服務 內容

社區精神健康網絡 提供外展、就業、家屬支援等服務社區精神健康協作計劃 探訪懷疑患情緒病人士社區精神健康照顧服務 定期探訪剛出院的患者日間社區康復服務 提供外展職業治療服務精神健康急救課程 推廣精神健康急救知識和技巧

香港心理衛生會提供

文章編號: 200803208920045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Labels: ,

 
  自我監察 懂得控制認知行為治療減鬱躁症復發
am730
M20 | 新聞 | 鬱躁症系列
2008-03-14



自我監察 懂得控制認知行為治療減鬱躁症復發


躁症患者情緒高漲時自覺「所向披靡」,情緒低落時則感覺「自怨自艾」,為減低患者常出現大起大落的情緒變化,除服食藥物外,最重要是由患者自己控制情緒,減少復發機會,當中認知行為治療是其中一種非藥物治療方法。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教授李永浩(左)表示,鬱躁症患者要控制病情,減少發作機會,最重要讓患者了解病症、控制情緒。有很多患者有遺傳等高危因素,就以為自己一定會病發,如何治療都無用。李永浩指出,擁有高危因素也未必一定會發病,只要知道甚麼是誘因,如壓力、睡眠不好等,並避免誘因的出現,便可減少復發的機會。

李永浩認為,目前醫學界已可確定,鬱躁症不能只單靠藥物治療,而認知行為治療最大的作用是盡快安穩、盡快恢復社會功能,如工作及社交等,治療過程中可協助患者提升對病症的理解,當發現自己出現病徵時,便懂得控制,即使病發,程度亦不太嚴重。

由於患者在復發時,堅信自己認為對的事,才會作出令人費解的行為。李永浩分析,患者在抑鬱時,會被負面情緒誤導思想,改變行為,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他們堅 信永遠都不及別人好,其他人對自己很差,如何改善都無用;而當躁狂時,則認為所有事都可輕易做到,曾有患者在情緒高漲時,訂下多架名貴房車、酒店禮堂,結 果欠下巨債。

遺傳不等於死症

因此,治療過程中,需要患者檢討自己病發時的行為,提升患者的適應困難的能力,並明白情緒與行為的關係等,讓他們預知徵狀,從而作出情緒調節及舒緩方法。李永浩再三強調「遺傳不等於死症」,患者只要在認知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雙管齊下,便可有效地控制病情。

現年37歲的貓仔(化名、小圖)是鬱躁症患者,由於年幼時與母親關係惡劣,加上有親人離世、人際關係等,令她根深柢固地在腦海中加上很多等號,「例如媽媽一定係錫仔,同朋友打招呼無回應,就一定覺得係自己做錯事」等等,容易被很小事影響,令情緒失落或容易暴躁等。

過來人:俾多咗條路自己

除服食藥物外,她從2006年便參加認知行為治療,在心理學家的引導下,了解以前的想法太固執,「現在睇一件事識得抽離去睇,俾多咗條路自己,唔會鑽牛角 尖,仲有預知自己好似想發作時,識得點去調節心情,唔會再好似以前咁俾自己繼續沉落去。」她更表示,自己也不希望完全只靠藥物作治療,最重要是自己懂得監 察及控制,才能減低復發機會。(鬱躁症系列四之四,下周四刊登)如欲索取有關鬱躁症的光碟,可電郵致soc.bipolar@gmail.com登記,送完即止。雙相情緒學會網址:www.sabad.org.hk。


文章編號: 200803148920042

Labels: ,

 

My Photo
Name:
Loc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M23 / 喜歡嘆冷氣的麻甩中佬一名、新手爸爸 / 一個成日「腳軟」的基督徒、過氣外務老鬼、 / 前 23 谷谷友 / 板主、3721 成員, / 讀過 N 間中學大學,學生時代間中會 sit 下學聯九樓扮老油條, / 曾任某熱線機構的小小行政助理、 / 大牌二沙冷氣部雜工, / 及某大判機電組打雜, / 人稱 "engine 匿埋"。

ARCHIVES
October 2004 /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May 2007 / June 2007 / August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April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