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3's Newspaper Cutting
Sunday, April 13, 2008
  自我監察 懂得控制認知行為治療減鬱躁症復發
am730
M20 | 新聞 | 鬱躁症系列
2008-03-14



自我監察 懂得控制認知行為治療減鬱躁症復發


躁症患者情緒高漲時自覺「所向披靡」,情緒低落時則感覺「自怨自艾」,為減低患者常出現大起大落的情緒變化,除服食藥物外,最重要是由患者自己控制情緒,減少復發機會,當中認知行為治療是其中一種非藥物治療方法。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教授李永浩(左)表示,鬱躁症患者要控制病情,減少發作機會,最重要讓患者了解病症、控制情緒。有很多患者有遺傳等高危因素,就以為自己一定會病發,如何治療都無用。李永浩指出,擁有高危因素也未必一定會發病,只要知道甚麼是誘因,如壓力、睡眠不好等,並避免誘因的出現,便可減少復發的機會。

李永浩認為,目前醫學界已可確定,鬱躁症不能只單靠藥物治療,而認知行為治療最大的作用是盡快安穩、盡快恢復社會功能,如工作及社交等,治療過程中可協助患者提升對病症的理解,當發現自己出現病徵時,便懂得控制,即使病發,程度亦不太嚴重。

由於患者在復發時,堅信自己認為對的事,才會作出令人費解的行為。李永浩分析,患者在抑鬱時,會被負面情緒誤導思想,改變行為,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他們堅 信永遠都不及別人好,其他人對自己很差,如何改善都無用;而當躁狂時,則認為所有事都可輕易做到,曾有患者在情緒高漲時,訂下多架名貴房車、酒店禮堂,結 果欠下巨債。

遺傳不等於死症

因此,治療過程中,需要患者檢討自己病發時的行為,提升患者的適應困難的能力,並明白情緒與行為的關係等,讓他們預知徵狀,從而作出情緒調節及舒緩方法。李永浩再三強調「遺傳不等於死症」,患者只要在認知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雙管齊下,便可有效地控制病情。

現年37歲的貓仔(化名、小圖)是鬱躁症患者,由於年幼時與母親關係惡劣,加上有親人離世、人際關係等,令她根深柢固地在腦海中加上很多等號,「例如媽媽一定係錫仔,同朋友打招呼無回應,就一定覺得係自己做錯事」等等,容易被很小事影響,令情緒失落或容易暴躁等。

過來人:俾多咗條路自己

除服食藥物外,她從2006年便參加認知行為治療,在心理學家的引導下,了解以前的想法太固執,「現在睇一件事識得抽離去睇,俾多咗條路自己,唔會鑽牛角 尖,仲有預知自己好似想發作時,識得點去調節心情,唔會再好似以前咁俾自己繼續沉落去。」她更表示,自己也不希望完全只靠藥物作治療,最重要是自己懂得監 察及控制,才能減低復發機會。(鬱躁症系列四之四,下周四刊登)如欲索取有關鬱躁症的光碟,可電郵致soc.bipolar@gmail.com登記,送完即止。雙相情緒學會網址:www.sabad.org.hk。


文章編號: 200803148920042

Labels: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My Photo
Name:
Loc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M23 / 喜歡嘆冷氣的麻甩中佬一名、新手爸爸 / 一個成日「腳軟」的基督徒、過氣外務老鬼、 / 前 23 谷谷友 / 板主、3721 成員, / 讀過 N 間中學大學,學生時代間中會 sit 下學聯九樓扮老油條, / 曾任某熱線機構的小小行政助理、 / 大牌二沙冷氣部雜工, / 及某大判機電組打雜, / 人稱 "engine 匿埋"。

ARCHIVES
October 2004 /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May 2007 / June 2007 / August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April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