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躁症患 者長期對抗情緒病,除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外,社區支援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最基本的「接納」已可助患者容易接受患病的事實,從而令治療更順利。有精神科 醫生指,社會的歧視和誤解,往往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礙,抗拒服藥,結果令病情惡化。文:胡靄玲、圖:鍾式明以藥物控制鬱躁症病情是現時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精神科專科醫生李永堅指,40%至60%鬱躁症病 人的藥物服從性低,例如自行停藥、減藥物份量等,令病情復發。他指,鬱躁病人復發次數愈多,復發的時間會愈頻密,每次病發的時間會增長,對腦部的損害亦會 增加,造成惡性循環。他又指,情緒病人抗拒服藥,除因受不了藥物的副作用外,亦害怕社會的歧視目光,往往「以為唔食藥等於無病」,但結果就是令患者更無法 融入社會,因為患者無法控制情緒,容易與人起衝突,而重複病發亦損害記憶力和處理問題能力,影響工作能力,抑鬱時更拒絕與人交往,集中力亦甚弱。 現年39歲的傑仔,自小已有暴躁的情緒問題,但直至95年突然駕車撞牆自殺,送院檢驗才確診患上鬱躁症。 他指,服藥後情況好轉,但副作用令體重暴升50磅,令他感到害怕,隨後自行停藥,結果病情反覆起來,與同事和上司衝突日增,期間更再次駕車撞燈柱自殺,這 次令他意識到服藥對控制病情的重要。自此傑仔按時服藥,令病情得以控制,工作表現獲得上司賞識和鼓勵,與同事亦相處融洽,他表示,這全靠得到上司和同事接 納。他說:「準時食藥控制情緒,鬱躁症患者與常人無異,工作能力亦唔會比人差」,最重要是接納自己,多主動了解病理和藥物的副作用,便能減少誤解和害怕,避免影響病情。 其實,現時亦有不同的機構為鬱躁症患 者提供不同的社會支援。香港心理衛生會精神復康服務總主任程志剛表示,除醫生外,家人是照顧情緒病患者的重要防線,但家人往往因對病情缺乏認知,面對患者 往往不知所措,所以該會早年引入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教導家人面對患者發病時的處理方法,例如患者自殺時應如何保護自己和患者。 (如欲索取有關鬱躁症的光碟,可電郵至soc.bipolar@gmail.com登記,送完即止。雙相情緒學會網址:www.sabad.org.hk。) 部分社區支援服務 內容 社區精神健康網絡 提供外展、就業、家屬支援等服務社區精神健康協作計劃 探訪懷疑患情緒病人士社區精神健康照顧服務 定期探訪剛出院的患者日間社區康復服務 提供外展職業治療服務精神健康急救課程 推廣精神健康急救知識和技巧 香港心理衛生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