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3's Newspaper Cutting
兵器譜:缺乏政治學的政治學者 區選二之一
兵器譜:缺乏政治學的政治學者都市日報 邵家臻
區選二之二
23/11
區選之後,人們都忙?解釋建制派的「大勝」和泛民的「慘敗」,其中一個被視作不證自明的關鍵概念就是「地區工作」。有一種強大的聲音認為:沒有「做好地區 工作」,泛民所以敗陣;若要在將來勝選,泛民即要「做好地區工作」。這種陳腔,猶以中大政治學者蔡子強最為積極提出。可是,「有沒有做好地區工作」真的是 核心問題嗎?
先 看前灣仔區議會主席黃英琦的經驗,可說明「有沒有做地區工作」不是核心問題,而是怎樣才叫好的「地區工作」。過去四年,她在自己的崗位上推動「地方行政民 主化」,並落力實踐一種有別於傳統的地區工作,她認為:「區議會好被動,視野好狹隘,大家不慣談政策,最有興趣談康體聯誼撥款」;她說「與其搞嘉年華,不 如做研究、出刊物或搞戶外文化活動」,可是到今次,她決定不競逐連任,因為「留在原來的崗位,可能是困局」(《明報》11月18日)。由此可見,傳統的 「地區工作」放在「地方行政民主化」的量尺底下,是需要被檢討和突破的範疇,它並非可以隨意拿來四處檢驗的。
另一個例子就更凸顯出「地區 工作解釋一切」的謬誤,那就是「地區工作」滿分、但僅以85票之微勝出的馮檢基。對於在紮實的「地區工作」底下依然受到重創的民協,決定辭任主席的馮檢基 宛如墮進了五里霧而沒有答案,只能絕望地反問:「我們的政績可以一件一件數出來,但為甚麼會這樣?」換句話,民協無端踏進了「地區工作解釋一切」無法解答 的範圍,但身在這個範圍者又豈止民協?
今天的政治評論者口中掛?「地區工作」一詞,像幼稚園老師手上的「白兔扱印」一樣,迅速地在小孩子中間分出優秀和差劣,但這種粗疏並不適合拿來討論複雜的政治問題,它更不應該出現在政治學者的身上。
媒 體上的政治學者為了在快速的資訊世界中應付渴求「即食」答案的記者,唯有炮製一大堆陳腔濫調。這是法國社會學者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觀察,他在《論電視》一書中指出:「電視所產生的一個重大問題,便是思想和速度之間的關係。在迅速之中可能做出思考嗎?電視把發言權 給予被認為可以加速思考的發言家時,是不是自陷於永遠只能擁有『速思家』(fast-thinkers),那些想得比他影子還快的人……事實上,為甚麼在 已經沒有人能思考的情況下,他們還能思考?」也許,要問的是:為甚麼當馮檢基和黃英琦都無法思考時,媒體上的政治學者仍可以口若懸河?
更 大問題是,政治學作為一門系統地對政治問題作出思考的知識,它對政治問題的洞見,似乎在香港難有容身之地。隨手打開一本當代政治哲學書籍,你都可以找到很 多與作為政治動物的我們相關的、重要的哲理洞見。例如,今天的政治學者,忙不迭地以選戰上的勝王敗寇為前提討論區選現象之前,他們可以提一提風行於九十年 代之後的政治學圈,有關「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討論。有關討論直指當下西方社會只達到「投票民主」的程度(其實「審議民主」對公民身份有?重大反省,但本文無法涉及),但很多公 共政策、重大的政治決定在未經「審議」和「慎思」的情況下拍板,公民因而無從真正參與「公共生活」、「掌控自己」。回到區選層次,我們無疑已達到了「投票 民主」的階段,可是議員們缺乏實質內容的宣傳,競逐連任的議員為免新人曝光而拒絕出席競選論壇的情形卻十分普遍,政治學?「審議民主」的關懷可謂十分切中 要害,但它們都只能靜悄悄地留在當代政治學的教科書?。
誠如台灣政治學者錢永祥在談到政治學的重要性之際說:「落實政治理性,不外乎就是讓政治產生一個說理的動力,讓權力承認說理的必要性。」易言之,本土政治活動若要不陷於盲動、墮落,那就得從嚴肅對待我們的政治評論開始。
Labels: 評論, 邵家臻, 都市日報
兵器譜:獨在哪里?區選二之一
兵器譜:獨在哪里?都市日報 邵家臻
區選二之一
22/11
區選甫完,最宜事後孔明馬後炮。
陳 景輝說:「區選落幕,人們正在熱烈討論『大勝』和『慘敗』的因由,目光都放在『建制派』和『泛民主派』的成敗之上。一般的說法是泛民主派的『地區工作』不 足,過度強調普選議題而不夠實幹;另一方面,建制派『地區工作』十分紮實,這是致勝之道。於是,在『成王敗寇』的邏輯下,很多論者高揚建制派的地區策略, 認為這才是適合於地方層次的地區工作。然而,這種說法預設了一個尚待釐清、值得商榷的價值判斷,那就是:建制派的『地區工作』是好的。但到底甚麼才是好的 『地區工作』?它除了在選戰的意義上『勝』過泛民主派之外,到底『好』在哪??」
陳景輝的電郵是boring_fai。人如其名,只有 boring的人才會那麼嚴肅看待事後孔明和馬後炮。地區工作好—重—要的論述,不是今天才出現,在1984年第一屆的區議會選舉,恐怕已經成為金科玉 律;民協馮檢基向來最自誇的,也就是地區工作,如今自己險勝,其他兄弟罹難,結果you jump!Jump,鞠躬下台。所以今天還煞有介事地總結賽果,提出地區工作好—重—要,我怕只是口痕友十分懶惰的思考結果而已,講完就完。
不過,向boring的人學習思考進路,都是不錯的選擇。Boring輝親自示範:「到底甚麼才是好的地區工作?它到底『好』在哪??」,就問出了明天。
區 選議題乏善足陳,公民社會杯盤狼藉,評論人眼鏡盡碎,泛民主派面對有史以來的大敗。其中,有論者以為,是敗給「獨立人士」、「獨立候選人」。在405名當 選者中,以「獨立」之名的當選人有10個,而沒有申明所屬團體的當選人有129個。「獨立候選人」與「沒有申明所屬團體的當選人」合共有139人,佔整體 當選人35%。這?所講的「獨立」,至少有兩個意思。一、他/她真是獨立,沒有所屬團體;二、他/她選擇「獨立候選人」作為「策略」。
依 據boring輝的思考進路,就是:「到底甚麼才是『獨立』?它到底『獨立』在哪??」「獨立」為何能成為取勝之道?」文化社會學理論家Pierre Bourdieu尤關注「獨立人士」的行為。他長期關注社會分層、政治矛盾、不平等社會關係、象徵權力和象徵暴力、統治與被統治關係的再生產等一系列問 題。而所謂的「獨立人士」、「知識分子」,就是當中象徵產品的主要生產者。
Bourdieu首先拒絕從預設的「知識分子」、「獨立人士」 的普遍意義來討論「知識分子」和「獨立人士」問題。誰是知識分子?哪些可以算作「獨立人士」的基本特徵?他認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本身就已經包含了不同利 益的爭奪。而知識分子圈子、獨立人士「網絡」就是這些文化資本生產、流通和佔用的場所,圍繞?不同類型資本的爭奪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圈子。而圈子的各種體 制、組織和市場,都是以象徵資本的生產、流通和獲取作為其主要的特徵。
Bourdieu在其著作Distinction中,就想處理知識 分子圈子的習性,包括當中的「不變法則」和「共有法則」。這些「習性」泛指一種「趨向」、「傾向」、「素質」、「偏好」,既成了結構,限制當中知識分子、 獨立人士的行為,又成為生產他們行為模式的楷模。Bourdieu一反以往對「知識分子」和「獨立分子」的研究進路,以為前人以理性類型出發,認為知識分 子和獨立人士有很多基本特徵,例如神聖不凡、敏感、永遠不對事物表示滿意、對世界本質和社會規律有不平常的反思……。在Bourdieu眼中,這全都只是 實際生存環境制約下所形成的行為習性而已。
那麼,就是boring輝問對了問題:「獨立人士,獨立在哪??」恐怕都沒有好結果。因為「獨 立人士」在選舉中大勝,他們得佔據「獨立候選人」的圈子。誰揀個好位子,誰就容易界定「獨立候選人」的定義,誰的定義就會被人引用,成為共識。到了那一天 的來臨,獨立人士跟建制派人士、保皇派人士、忽然愛國派人士已經沒有兩樣了。
這不是事後孔明,而是預先張揚。
Labels: 兵器譜, 評論, 邵家臻, 都市日報
都市 28/11 Focus﹣﹣未成年之同居與援交問題
■媽媽無奈接受十五歲的奶茶帶小男友回家同吃同住。Focus﹣﹣未成年之同居與援交問題 少男少女愛情萬歲,我未成年但要同居。
青春本無價,但少女為名牌甘願出賣青春。
面對反叛兒女,父母怎樣做才能令他們回頭?
撰文:鄭惠芳
圖:香港電台
十三歲的van仔(化名)自小學五年班已出外與所謂契哥同住,契哥亦即男友,van仔自言:「男友每晚執佢一劑」,van仔並不享受性,但將性作為維繫感情的籌碼。
十 六歲的阿威(化名)與十四歲的Yoko(化名)在家中同居差不多一年。最初是帶Yoko回家吃飯、跟著稱太夜,送回家太麻煩,於是一晚兩晚借宿,漸至長期 同居。家長雖不贊成,但媽媽表示:「趕個女出街,會冇?個仔,破壞關係,而且走?一個亦會有第二個。」無奈之下亦只有接受少年同居。
香港小童群益會深水?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社工郭美霞表示:「少年同居多少反映父母子女關係疏離,父母分不清愛與溺愛、甚麼是真愛。」有家長明知未成年女兒與男友同居,社工亦向父母解釋可考慮報警,告男方窩藏未成年少女,但家長仍不願狠心報警,變相默許女兒未成年同居。
過往男女同居往往是已成年及雙方要有一定經濟能力,才可共賦同居。但隨著部分青少年性觀念日益開放,性濫交、少年同居低齡化。屋?單位內,少年在下格床同衾共枕,上格床是弟弟或妹妹,一板之隔是父母,少年同居是否已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青少年行為大膽但知識貧乏
社 工郭美霞分析:「有部分家庭父母因工作關係疏於照顧子女,或父母一方要在大陸工作,或已分居離婚,造成家庭關係薄弱,父母子女少溝通亦難以討論性問題。」 「青少年方面,部分青少年低學歷、低技術、自我形象亦低,在工作學業上他們都難以得到滿足感,於是轉移向其他方面,例如性,尋求滿足。」
有 社工指青少年在性關係中,男普遍追求性滿足、女追求被愛錫的感覺,青少年行為大膽但知識貧乏,對性仍存有不少謬誤。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油尖旺青少年綜 合發展中心主任趙德財表示:「青少年性謬誤包括有以為經期前七後七不會受孕;第一次性交不會懷孕;事後用水或可樂沖洗可免成孕;男仔有性衝動唔谷得,要得 到滿足,否則會谷壞;亦有少女以為起初幾次性行為都沒有懷孕,就以後都不會懷孕。」
香港性教育會副主席吳敏倫醫生亦同意:「現今青少年性活動頻率較九十年代高,開始性生活的年齡亦降低,行為開放但知識反而較以前少。」小童群益會賽馬會慈雲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助理督
導 主任黎小玲指:「有部分女孩子覺得避孕是男方的責任,若女孩子要求男方戴避孕套會被視為『老手』,會令她們感到難為情。亦有男孩子覺得身懷避孕套會被女方 覺得有預謀地與她發生性行為。」青少年性濫交、同居但又欠缺正確性觀念、知識,帶來不少潛在危機,染上性病、未婚懷孕、墮胎等。
資深社工黎小玲感嘆:「不少她初入行處理的個案,未婚懷孕或奉子成婚,成為年輕父母,今日她們的下一代又成了她的服務對象,問題一代傳一代。」
基 督教香港信義會北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社工羅麗玲接觸過不少個案,「部分家長為保與子女關係,而忽略管教。家長亦並非不負責任,子女出事後例如不慎懷 孕,家長會協助處理,但往往忽略事後向子女作出正確的性教育。」亦有父母互相推卸責任,不願意直接干涉子女不當行為。羅姑娘指家長對於子女未成年發生性關 係、同居等行為應向子女強硬表示不能接納,以免部分青少年以為祇要在家中講粗口,亂丟東西,家長便會為了息事寧人而屈服,結果子女只會感到父母沒有底線。 當然她亦明白家長的難處,有家長因女兒經常離家出走、性濫交等問題而致精神抑鬱需要輔導。羅姑娘表示:「青少年與家人關係,會影響他們與異性關係,若與家 人關係好,很少會出外濫交或同居。若青少年在家中得不到關愛,他們可能會轉而希望得到異性愛錫,或炫耀性關係,以獲得同輩認同。」
援交少女有四個共通點
曾 經對少女援助交際作個案研究的社工趙德財亦指援交少女個案有一定共通點:一與父母關係疏離;二追求物質生活;三追求「被愛」、「被錫」的感覺;四多不肯承 認做援交,祇認朋友提供物質或金錢。網絡世界提供一個隱蔽式平台,令青少年易於參與其中,少女將個人資料及交易價錢放上網,透過網上聊天室、MSN等交 易,「搵快錢」,並尋求被愛及滿足物慾。趙德財指雖沒有統計數字顯示從事援助交際少女的人數,但援交問題仍值得關注。「援交反映青少年性觀念薄弱、歪曲的 價值觀及兩性關係,少女以為有自主權,反而有機會成為不良分子的獵物。扭曲的價值判斷能力,以肉體來滿足個人物質慾望,會影響青少年發展正常社交及兩性關 係。」
援交或少年同居是潛伏的社會問題,加強性教育及道德教育,建立正面的兩性及戀愛關係,雖是老生常談,亦是切實需要。家長要得到子女信任,亦要從小已關懷子女,雙方多溝通,不要祇關心子女學業、成就,而忽略子女情感發展需要,否則到青春期才教導,可能為時已晚。
同居、援交的法律責任《性 本善》第七集劇情講述十五歲奶茶帶十七歲男友家樂回家同居,同居不到一個月,奶茶發覺家樂一腳踏兩船,二人分手。不久奶茶發現懷有身孕,向社工及媽媽求 助。香港律師會理事及刑事訴訟程序委員會主席熊運信律師表示:「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第200章第124條,任何男子與一名年齡在16歲以下女童非法性交,即 屬犯罪,最高可被判處監禁五年。若女童年齡是13歲以下,最高可被判處終身監禁。熊律師補充說,一般而言,若男方年齡愈大,判刑亦會較重。」
《性 本善》第八集講述15歲少女Kerry在援交網站放置個人照片及資料,為男性提供援助交際服務,陪客人行街、看戲、唱K,收取服務費,若客人合眼緣更不介 意為對方提供性服務。熊律師指少女提供援交服務雖非違法,但警方可向兒童法庭申請保護令,根據第213章保護兒童及少年條例第35條,如有理由相信兒童或 少年可能會有被誘姦或賣淫的危險或相信該少年或兒童相當可能會有身心受損害的危險,兒童法庭可判?留於收容所,以保護有關青少年。若援交少女主動提出可提 供性服務則可能干犯刑事條例第200意第147條為不道德目的而唆使他人,最高可被罰款一萬元或監禁六個月。熊律師亦表示:「這類有援交資訊的網站,若內 容有露骨言辭顯示提供性服務,並收取上載資訊者費用,亦可能干犯刑事條例第200章第137條依靠他人賣淫收入為生,最高可被判入獄十年。」
最後熊律師提醒:「援交服務雖非違反刑事法,但青少年有機會因此失去自由,代價不少。」
Labels: 評論, 道德價值, 都市日報